无处不在的撞击

的矛盾。
  适当在撞击上花一些时间,这样既可以保证出球速度,又容易合上对方来球的力量,引申一下,容易合力也就容易发力。我们的业余爱好者千万不要把撞击与旋转(摩擦)对立起来看,而要统一起来,因为撞击有肋于更快、更好地建立手上感觉。直到今天笔者还是认为,初学时花点功夫建立撞击、快攻技术、打下一定基础之后,再改练任何打法,包括练削球,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  
  正手攻球
  
  先易后难
  业余爱好者练球,刚开始打对攻都可能有困难,不容易练起来,因为球拱着你呢。不妨先练攻推挡,你攻,同伴推挡,有了一定的数量基础之后,再尝试着近台稍微发点力,比如匀速、匀速、“叭”,三板中有一板加力。如果还有条件,可以进一步过渡到正手对攻。因为正手对攻可以说是基本功里的核心技术,而攻推挡(包括横板快挡/直板反面拨挡),无论速度多快,出球的性质与正手对攻还是不一样,没有那种“拱”的感觉。
  
  徒手起步
  开始最好做些徒手的练习,上台→徒手,上台→徒手,慢慢就把动作结构打出来了,这是不可替代的。有人可能会认为直接上台练习就行,但笔者觉得徒手还是非常有用的,尤其当你需要建立新技术时,徒手练习不用你过多地去想动作,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击球中的感觉。举一个非体育类的例子来说,中国孩子为什么数学那么好?一是确实聪明,二是基础训练扎实,口诀背得熟,国外孩子很少背(口诀)的,过去都是掰手指头,现在是按计算机。 
  我们业余爱好者做徒手练习,不可能像专业似的,动辙挥上五千、一万次,但基本的感觉要能借此找到,比如腰手合一。在这个基础上,把身体打松,放松之后,再要求自己做到各个技术要点。假如开始就上台,有了球之后,无形中你会受到制约,甚至动作会立刻变僵,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搁了。只有借助徒手的单一重复,才容易建立动作定型,或者说肌肉记忆。

  
  简化动作
  刚开始上台练习,你可以少关注前臂,多注重腰,你甚至可以觉得前臂没怎么动,一转腰,球拍就挥出去了,这样容易建立迎球的感觉,不是球撞到你球拍上,而是你用球拍去“找球”——初学阶段,你对“迎前”这个术语概念可能感到不好理解,那么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式,就是“找球”。笔者的意思是,一定要把动作简单化,挥拍就是走直线,最简单也最容易合上力。所谓动作不合理,不外是翻肘、耸肩、吊腕……种种不合理,都属于多余动作,是自己跟自己较劲,其实只要动作简洁,走直线就好。匀速状况下,正手攻球能连续二、三十板不失误,就可以进人下一步练习,否则手上没有感觉。
  
  先推后收
  正手攻球,引拍、迎前、转腰、摆臂……这些教科书上都有,不必多说,今天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。无论正手、反手,你的技术都是一套系统,最终目的主要都是为了对付弧圈球。那么,你知道现在的乒乓球教练怎么为初学者形容乒乓球的正手攻球动作?不叫先迎后收,叫先“推”后收。
  个“推”字,惟妙惟肖,腰—带、拍—迎,给人感觉似乎就是“推”。教练为什么用这个词?笔者理解,潜台词有平挡之意,板形不能太压,才可能有“推”的感觉,假如太压,要么是“压”要不然就成了“盖”。板形越压,接触球的面积越小,擦得越薄,很可能你压着板形稍微蹭(摩擦)一点,回球虽稳,但你发不出力。就像回接弧圈时,你只是半挡半带,发力来不及的时候可以这样,但笔者还是更推祟较早地接触球。触球早些,板形越“亮”(与“压”相对),球接触球拍的面积越大
Copyright 2008-- Powered By www.feimeng.net.cn 渝ICP备08100921号